内容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2-03-27 06:50:39浏览:4752
问题描述(故障现象)
在LTE网络中CQI是一个很重要的数据,它是一个信道质量指示。CQI由UE测量所得,所以一般是指下行信道质量。而LTE的数据信道:下行物理共享信道PDSCH将依照信道条件的相同,给予不同的编码方式。所以CQI的上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讨论的是对CQI模式动态调整切换开关的调整对CQI的改进,对速率等方面的贡献。
问题原因分析
1、CQI定义
下行调度是由eNodeB决定,但它作为发射端是不清楚信道条件如何,信道质量衡量是由UE测量来完成。UE来反馈信道质量,协议将信道质量量化成0~15的序列(4bit数来承载),即所谓CQI。CQI的选取准则是要求UE接收到的传输块的误码率不超过10%。
eNodeB根据上报的CQI来决定编码方式,但是eNodeB针对CQI如何进行转化映射。协议上说找一对最接近于选择的CQI index对应的Code rate的调制方式和TBS就OK了。CQI index可以通过BLER-SINR表得到。但是由于UE通过CRS测量来得到的值,那么是每个子载波的SINR,而CQI对应的是一个RB Group的信道质量,我们需要将从多个子载波的SINR换算成一个RB Group的SINR。
解决是提供EESM模型中对于各个beta值对应的各种MCS做一个循环,对每种MCS都用相应的beta值拟合每个载波的SINR计算最后算出对应的等效的SINR,然后利用该等效的SINR找到最接近该目标的BLER值,一般没有特殊的修改参数,锁定的目标BLER值是10%,然后再通过BLER值找到对应的MCS等级。MCS等级和CQI值查表可以进行一个一一对应。那么如果有多个MCS符合条件,则选择码率最大的那个即也是对应MCS最大的。其实只要能够满足BLER小于10%的最大MCS在,那么这个MCS以下的肯定都满足BLER≤10%。
UE量化信道质量为4bit的数0~15,并通过CQI上报给eNodeB,对应情况如下表:
等效SINR阈值(BLER=10%) |
CQI index |
modulation |
code rate x 1024 |
efficiency |
|
0 |
out of range |
||
-6.71 |
1 |
QPSK |
78 |
0.1523 |
-5.11 |
2 |
QPSK |
120 |
0.2344 |
-3.15 |
3 |
QPSK |
193 |
0.3770 |
-0.87 |
4 |
QPSK |
308 |
0.6016 |
0.71 |
5 |
QPSK |
449 |
0.8770 |
2.529 |
6 |
QPSK |
602 |
1.1758 |
4.606 |
7 |
16QAM |
378 |
1.4766 |
6.431 |
8 |
16QAM |
490 |
1.9141 |
8.326 |
9 |
16QAM |
616 |
2.4063 |
10.3 |
10 |
64QAM |
466 |
2.7305 |
12.22 |
11 |
64QAM |
567 |
3.3223 |
14.01 |
12 |
64QAM |
666 |
3.9023 |
15.81 |
13 |
64QAM |
772 |
4.5234 |
17.68 |
14 |
64QAM |
873 |
5.1152 |
19.61 |
15 |
64QAM |
948 |
5.5547 |
2、CQI调整
大体CQI的调整流程如下图,如果我们在调整过程中能很好的把控这个调整的过程,就将使CQI更精确对我们的感知的提升也将更理想。
问题解决方案
从上面提供的理论和该参数是如何进行调整的解释。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是在理想的状态下,CQI的适宜地进行自动调整对网络将带来较好的改善。在下面将取全网最差的小区和最好的小区进行相应的实验,来验证中兴的CQI模式动态调整切换开关开启是对用户的感知和指标是否有所提高和对好小区是否有所影响。
1、参数设置:
如果打开CQI模式动态调整切换开关,则意味着启动CQI调整算法,eNodeB会根据IBLER修正UE上报的CQI; 如果关闭开关,就关闭CQI了调整算法,那么eNodeB不会根据IBLER修正UE上报的CQI。所以开启该开关意味着CQI将更精确,意味着有更贴合的MCS和TBS。网管中修改的界面:
2、效果验证
2.1 关键指标评估
对一般的10个小区进行修改后前后对比一周指标如下:可以看到关键性指标大体都在正常波动,并无恶化的现象。
|
平均值项:RRC连接建立最大用户数 |
平均值项:用户面最大激活UE数 |
平均值项:用户体验下行平均速率(Mbps) |
平均值项:小区上行PDCP层流量(MB) |
平均值项:小区下行PDCP层流量(MB) |
平均值项:系统内切换成功率 |
平均值项:小区无线接通率 |
平均值项:UE上下文掉线率 |
修改前 |
10.6 |
5.4 |
20.07 |
198.176 |
1255.969 |
99.83% |
99.92% |
0.01% |
修改后 |
10.9 |
5.5 |
20.18 |
181.362 |
1318.374 |
99.84% |
99.93% |
0.00% |
对差的10个小区进行修改后前后对比一周指标如下:可以看到关键性指标正常波动,但是下行速率提升较为明显。
|
平均值项:RRC连接建立最大用户数 |
平均值项:用户面最大激活UE数 |
平均值项:用户体验下行平均速率(Mbps) |
平均值项:小区上行PDCP层流量(MB) |
平均值项:小区下行PDCP层流量(MB) |
平均值项:系统内切换成功率 |
平均值项:[LTE]小区无线接通率 |
平均值项:UE上下文掉线率 |
修改前 |
5.7 |
3.6 |
17.92 |
132.77 |
12.478 |
93.10% |
99.62% |
0.18% |
修改后 |
6 |
3.5 |
27.47 |
209.72 |
10.39 |
93.16% |
99.53% |
0.15% |
2.2 相关指标评估
1) CQI变化
CQI趋势向上证明我们的开关,没有将CQI调整的变小,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上报的更佳。
2) BLER变化
BLER呈趋势向下,证明误码率有所下降。
3) 编码率变化
编码率呈向上的趋势,说明开关调控完,可以给予更高的编码。
2.3 KQI评估
VMAX感知平台提取的指标也有变化的迹象。
总结及注意事项 | |||
CQI模式动态调整切换开关的开启对小区的速率有所提升,ENODEB对UE上报的结果进行适当的修复对最终的结果带来了不错的效果。 |
上一篇: LTE网络4G驻留比优化思路